静水深流
人生在世,姿态万千。有人昂首阔步,有人低头疾行,亦有人踟躇不前。究竟何种姿态最为相宜,恐怕是"如鱼饮水,冷暖自知"了。
常见那街角卖豆浆的老王,每日寅时即起,磨豆生火。他舀豆浆时总微弓着背,手腕却极稳当,一滴不漏。这姿态谈不上优雅,却自有一种笃定。十几年如一日,那微微的驼背竟成了他生命的刻度。有次问他累不累,他擦着汗笑道:"惯了,比站着强。"这话颇耐寻味。
办公室里的张科长又是另一番光景。永远挺直腰板,连低头看文件都要梗着脖子,活像衣架上挂了件中山装。去年体检查出了颈椎病,医生劝他放松些,他反说:"领导要有领导的样子。"上个月竞聘失败,倒把腰弯下去了,可眼里又多了几分怨毒。
我认识一位教书的李女士,走路时总保持着微微前倾的姿势,像是随时准备倾听。学生们说她"像一棵迎着风的竹子"。这姿态不是刻意为之,而是三十年教学生涯养成的习性。批改作业至深夜时如此,倾听学生烦恼时亦如此。如今退休了,那前倾的身影仍在小区里教孩子们认字,背却比从前更弯了些。
忽然想到公园里那些打太极的老人,他们动作舒缓,看似柔弱,实则蕴含力道。有位习拳二十年的老者说:"最忌挺胸凸肚,要含胸拔背。"这"含"字用得极妙,不是蜷缩,而是内敛;不是畏缩,而是蓄势。
人生最好的姿态,或许就藏在这豆浆勺的稳当、教书人的前倾、太极拳的含蓄里。它不在刻意挺拔中,而在自然适应时;不为展示于人,只为安顿己心。就像老树经风,不是与风对抗,而是随风调整,反倒站得长久。
细想来,生命的姿态原是活的,会随着年岁、境遇不断调整。强行保持某种姿态,终究是作茧自缚。古人云"君子不器",大约也是这个意思——人非器物,何必拘泥于固定形态?
夜深人静时,我常想起那些自然的身影,他们教会我:所谓好姿态,不过是与生活坦诚相见时的本来模样。